快速导航
媒体报道
分类
逆势涨价!中策橡胶打响“第一枪”
2025-09-29

  九月份,中策橡胶先后两次涨价,分别于9月1日及9月16日起,对旗下全钢轮胎、

  然而,中策橡胶“开闸”涨价后,轮胎市场并未形成预期的涨价高峰,仅有几家企业跟进发布涨价通知。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雷昌纯表示, 一方面原材料涨价往终端市场传导偏弱,对实际成本影响有限;另一方面,下半年国内销售和出口都承压,市场之间的竞争加剧之下,更多轮胎企业为保障开工率和市场占有率,自愿压低了利润。

  中策橡胶涨价的直接导火索是贯穿上半年的原材料成本压力。上半年,天然橡胶期货市场行情波动剧烈,一季度高位震荡、二季度价格快速下跌,但较去年同期成本仍明显地增加。以天然橡胶STR20为例,2024年上半年平均价格为每吨1662美元,2025年上半年平均价格为每吨1905美元,高出14.63%;不仅如此,全球钢帘线头部企业贝卡尔特8月底宣布,因原材料涨价及高温影响生产所带来的成本,自9月1日起将产品价格上调300元/吨并停止接单。

  同所有A股轮胎上市公司一样,本身中策橡胶就增收不增利。2025年上半年,其实现盈利收入218.55亿元,同比增加18.02%,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.22亿元,同比减少8.56%;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239.15万元,更是同比减少99.13%。

  同时,成本结构失衡与费用管控难度加大,也进一步挤压了利润空间。业内的人表示,上市轮胎企业海外建厂虽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规避了贸易风险,但前期设备投入、人力成本与物流费用较高,为拓展新能源配套与海外市场,多家企业的研发投入与销售费用也均有所增加。例如,上半年,赛轮轮胎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4.67%,销售费用同比增长22.54%;而中策橡胶上半年的研发费用为7.32亿元,也同比增长了2.98%。

  因此,中策橡胶价格调整,是企业将成本压力、现金流压力向下游的一次传导,本身无可厚非。不过,随着主要原材料天然橡胶、合成橡胶及炭黑的价格在第二季度的下滑,以及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海外产能利用率的提升,三、四季度企业纯收入状况有望改善。

  长久以来,轮胎行业深陷“价格战”的泥淖,企业间为争夺有限的市场占有率,不惜以牺牲利润为代价,持续压低产品价格。中策橡胶在这个节骨眼敢于涨价,是企业品牌价值提升的体现。

  有业内人士认为,中策橡胶能率先实施提价策略,并且下游市场对其提价行为展现出了良好的接受度。这不仅证明其品牌影响力、产品质量有着深厚的客户基础,更意味着轮胎行业竞争逻辑正在从“价格竞争”逐步迈向以品牌、技术、服务等多维度总实力为支撑的“价值竞争”新阶段。

  “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凭借前瞻性的全球化布局,已具备一定的风险抵御能力和盈利增长潜力,引领行业冲破低价竞争,提供了坚实后盾。” 雷昌纯表示,面对美国关税和欧洲反倾销调查等贸易壁垒,以中策橡胶、赛轮轮胎、森麒麟、玲珑轮胎为代表的龙头企业,在越南、柬埔寨、泰国、墨西哥、塞尔维亚、埃及、摩洛哥等地构建了庞大的海外生产基地网络。 这种全球化布局不仅有效规避了高额关税,更使企业能够贴近目标市场,快速响应客户的真实需求,提升了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效率。

  不可否认的是,海外基地已成为中策橡胶利润的“奶牛”。中策橡胶的印尼和泰国项目进入放量期。中策橡胶半年报显示,上半年营收218.55亿元,其中境外营收达99.24亿元,占比高达45.4%。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,中策橡胶的海外营收接近一半。这当中,泰国和印尼这两个主要的海外生产基地,上半年分别贡献营收37.85亿元和2.02亿元。

  海外工厂的订单,尤其是面向欧美等高价值市场的订单,往往具备更高的利润空间。美国对全球的对等关税正在导致全球轮胎产能布局骤变,不少业内人士认为,拉美地区正在成为更多轮胎企业的选择。

  在拉美整体轮胎产业格局中,巴西、墨西哥和阿根廷是主要目标国,其中墨西哥因靠近美国市场,成为产能扩张热点,2025年上半年对美轻卡轮胎出口同比增长21.6%。

  中策橡胶开启第二轮出海,选择落子墨西哥。其墨西哥工厂是其海外第三座制造工厂,一期规划年产能为1350万条乘用轮胎和50万吨越野轮胎,旨在服务北美及拉美市场需求。中策橡胶表示,将密切跟踪美国关税政策变化,强调通过加强海外生产保障全球供应稳定性。

  和国内轮胎企业持续出海扩张的局面不一样,海外多家轮胎企业陆续宣布了关厂减产计划。今年上半年,全球轮胎巨头米其林关闭了南美两家工厂。其中,6月27日,米其林宣布计划于12月前关闭的南美巴西圣保罗州瓜鲁柳斯工厂。米其林表示此次关厂归因于“亚洲进口产品大量涌入导致产能过剩”。近年来,亚洲地区凭借其先进的生产技术、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和具有竞争力的成本优势,大量轮胎产品涌入南美市场,甚至价格低于当地生产所带来的成本,在对当地轮胎企业造成了冲击的同时,南美市场的竞争格局也在发生变化。

  “而随着多家中国车企落户拉美,拉美市场的中国品牌占有率会更高。”雷昌纯说。